卫计委&工信部:重点推进国产医疗设备使用

2017-09-24 12:41:22

原文标题:医疗器械:费用高企吞噬利润 高性能成突破口

近日,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而在发改委网站上公布的《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也为切实落实高端医疗器械这一重点项目提供了实施方案。

从8月中下旬开始,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开始密集发布中报。截至8月28日,23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20家发布了中报。记者梳理上半年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后发现,主营增速快但利润总额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

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上半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佐证。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尽管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的主营收入在所有医药工业增速最快为12.05%,但其利润总额的增速却只有4.71%,在所有医药工业的子行业中属于落后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的快速增长,是医疗器械公司利润增速滞后的主要原因。

近日,医疗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这对基础薄弱、利润贡献较低的医疗器械行业不啻为一道利好。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的格局面临重构。

费用高企吞噬利润

近日,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开始密集发布中报,根据申万二级行业的分类,医疗器械类上市共有23家,截至8月28日,其中的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中报。

Wind数据显示,已发布公告的20家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全部为正,但理邦仪器扣非后净利润亏损1362万元。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乐普医疗、鱼跃医疗及东富龙净利润排在前三,分别是2.88亿元、2.52亿元和1.99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后发现,今年上半年15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都有所增加,其中增幅较高者有千山药机、凯利泰和华润万东,其净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是214.6%、154.4%及84.4%。

以凯利泰为例,上半年净利润之所以可以取得同比1.5倍的增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上半年并购了艾迪尔和易生科技,这两个子公司的并表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双高速增长,也符合并表之后的盈利预期。

不过,仍有5家公司的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其中理邦仪器降幅最多,达到61.8%;宝莱特和楚天科技的降幅也有46.3%和29.5%。

一家上市券商的医药生物类分析师表示,理邦仪器扣非后亏损近1400万,主要原因是市场和销售投入加大,期间费用率同比增加了7%,这便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了3%。

“其实不仅是理邦仪器,三诺生物亦是如此。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的增长导致这些公司在营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位上市券商分析师向记者指出,费用率略呈上升趋势是今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共性表现,费用的上升,也是导致行业利润总额增长减缓的一个原因。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阳普医疗身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其2015年中报后发现,上半年其主营收入2.31亿元,同比增加了18.36%,但归属于母公司反倒下降了6.7%。主要原因便是由于新产品推广费用和销售人员薪酬上调致使公司销售费用大增29.69%,同时为并购惠侨和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财务费用增加了226.3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亦从相关渠道获悉,与去年同期相比,医疗器械行业6月份的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上升了0.93、0.62和0.04个百分点。

国内医疗器械基础薄弱

尽管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上半年的业绩普遍不错,但从整体上来看,医疗器械还存在先天不足、基础薄弱的情况,不管是业务收入还是利润占整个医药制造业的“量”并不占优。

上海证券一份题为《2015年8月医疗器械行业投资策略:关注中报业绩增长稳定个股》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医疗器械行业实现累计营业收入1080.92 亿元,累计利润总额92.44 亿元,累计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12.05%和4.71%。同期医药制造业实现累计营业收入11735.51 亿元,累计利润总额1207.10 亿元,累计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8.76%和13.55%。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几乎被跨国企业所把持。在医疗器械领域,国外与国内医疗器械的市场占有率之比约为7:3,近日WTO达成的一项协议更是使得在医疗器械行业占到大头的跨国企业“如虎添翼”。

该协议规定,3年内逐步对201项信息技术产品实施零关税,其中包括部分医疗设备,如磁共振成像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等。更使得在医疗器械行业占到大头的跨国企业“如虎添翼”。

显然,少数国外品牌垄断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同时进口医疗设备价格、维修、耗材费用居高不下,导致了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加剧、加重了“看病贵”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一万五千余家,但90%的企业收入规模不足2000万元,企业产品也以低端耗材和中低端设备为主,而像CT、核磁共振、PET等高端医疗设备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普遍处于规模较小、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局面,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

“本土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是仿制国外的技术,或者是作为外资企业的代理,但并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受限于产品研发,本土企业的高端产品质量跟不上,另外也有一些器械的硬件问题,所以没办法做大。”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同样进口的医疗设备在国内的售价几乎是国外售价的2倍,公立企业的采购费用往往也会超过民营企业。

“这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民营企业采购一定会压价到最低,但公立采购,每个环节的供货商都要付出沟通费用,导致只有提高售价才能平衡费用。”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告诉记者。

重点突破高性能医疗器械

可以明显看到,医疗器械收入增速在整个医药制造业中相对较快,但医疗器械行业收入总量占整个医药制造业比重却较低。

“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我国目前医疗器械行业以低端产品居多,这就导致虽然业务收入增长较好,但是利润增长却显得疲软;其次是医疗器械行业内部竞争较为激烈,产业同质化较高,恶性压价的存在使得销售量虽然上升,但利润依旧较低。”上述券商研报也进一步指出,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速在医药制造业中较低,远低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行业。

好消息是,这种情况将随着高性能医疗器械确定为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突破领域而有所改观。分析人士指出,预计相关部门将会出台更多的政策来支持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发展,医疗器械企业或将面临产业重构的历史性机遇。

近日,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而在发改委网站上公布的《关于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的通知》,也为切实落实高端医疗器械这一重点项目提供了实施方案。

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工业信息化部联合召开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为推动国产医疗设备产业发展,将建立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也谈到,将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加快国产医疗设备发展,推进普及应用,发挥国内企业比较优势,降低医疗成本,有效遏制就医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